掠夺性期刊的源起、现况、特征,如何识别与防范掠夺性期刊
针对掠夺性期刊的源起、现况的探讨、掠夺性期刊的特征,以及如何识别与防范各种掠夺性期刊,倾囊相授地与大家分享。
“掠夺性期刊”案件层出不穷,这次我们改谈研讨会(conference)。一般来说,我们看到陌生寄件者寄来的英文信,会当作垃圾信件甚至是病毒删除。但如果您是求稿若渴、亟欲发表研究文章却坐困愁城的人,是否对这种信件会多看几眼呢?
看到某期刊的官方网站表示有收录在 EI (INSPEC, IET),询问图书馆员──被 INSPEC 收录,就等于 EI期刊吗?
您的电子邮箱里是否曾经收到来自出版社期刊邀稿,或是研讨会发表研究成果邀请等堂而皇之、貌似学术性质邀约的来信。乍看之下,似乎是意外可行的投稿渠道,或是获取学术发表的难得机会,但小心这可能是披著学术外衣,但内藏“学术诈骗”祸心的骗局。
为了避免个人声誉或钱财受到利用与伤害,在收到莫名会议/研讨会来信或来电邀约时,请务必冷静三思,就下列问题逐一查看确认后,再决定是否投稿费尽心力的研究成果并投注金钱与时间来与会发表
掠夺型期刊风暴来袭,不管是有心操作,还是无辜上当,对学界而言都是一项需审慎查看的议题。目前国内外已做过哪些相关研究?简易的查证渠道有哪些?本文将重点式聚集相关网站与文章,供读者查阅。
最近Retraction Watch 所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图书馆员的关注: How many times can a journal be hijacked? (馆员OS: 期刊掠夺、仿制不够,干脆直接冒名顶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