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性期刊”实际案例破解

◎前情提要:本校老师收到期刊邀稿,因感受到邀稿者十分殷切热情,但又心生疑窦,因此洽图书馆询问此期刊是否适合投稿。图书馆以客观方式查看,提出几点可疑的疑点,以下将为各位破解。

疑点1:刊名冠上国家

该期刊的名称使用与知名期刊相似的单字,在最后冠上国家名USA。类似案例还有,会议论文在刊名最后加上“, 2018” 或“– 2018”混淆视听。

 

疑点2:频频催促邀稿

殷切热情的邀稿,且强调研究人员为该领域权威,是极其适合本刊的稿件,容易让人心动。

 

疑点3:刊名前后不一致

信件内文中可看出端倪,仅标题出现冠有国家名USA,其余则用简称。

 

疑点4:强调本刊文章也被某数据库收录,条列出且附上链接

注意!看到此类链接,应利用工具检查,而非直接点击所给的链接

第一篇文章:声称收录在EBSCO数据库中!

实际从 EBSCOhost 数据库主页进入,查找篇名,查无此篇文章!

第二篇文章:声称收录在 Google Scholar!

直接进入 Google Scholar 查刊名,并无相关出版文章!

改以篇名查,发现此篇文章其实收录在如前所述,意图混淆视听的知名期刊。

疑点5:确认是否为OA期刊

在此刊物的网站中,自称是 Open Access (OA) 期刊。

但是,实际进入 DOAJ 数据库,以期刊的 ISSN 查找,并无此期刊!

查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不要直接点击信中所提供的链接!而是要善用学术工具,即便是信中所提供的“期刊官方网站”,也应自行尝试从 Google 搜索,确认是否可直接指引到该网站,并查看网站内容。如果期刊名称相似无法判断时,可查找国际标准期刊号(ISSN),方可准确指向单一期刊。

作者:学科服务组

本文更新历程:2018/12/4、2019/3/28、2024/5/27、2024/10/16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