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是我国唯一的一架工作在毫米波波段的天文观测设备,望远镜年均开机运行292天,24小时持续运行。迄今为止,美、日、德、英、俄等十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以及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天文学家,利用该望远镜观测研究恒星形成、宇宙的起源及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表明,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的谱线观测质量已居于国际同类设备的前列,同时标志着我国的天文观测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力及对整个天文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对于天文学而言,观测是天文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毫米波天文观测信息已成为研究天体起源、宇宙演化的重要波段信息。而毫米波望远镜的建造和运行技术要求很高,全世界工作在这一波段的望远镜设备较少,如欧洲IRAM 30M、日本NRO 45M、美国五大学FCRAO 13.7M等。因此,毫米波射电天文观测资料是国际上全波段研究天体起源和演化科学中的稀缺资源。
当前,世界各国天文界和各大天文观测项目都非常重视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的规范化发布与共享。世界上主要的天文数据中心和数据资源系统有10多个,主要集中在美、英、日、德、韩、法、俄罗斯等国家,这些数据资源中毫米波波段的数据很少,据我们所知,仅有哥伦比亚1.2M望远镜的巡天数据和FCRAO13CO巡天数据库,前者由于望远镜口径小,采集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很低,且只有12CO的分子谱线数据,后者只有部分天区的13CO分子谱线数据。近30多年国际同行的实践证明,一个良好的数据共享和发布环境能大幅度提升科学数据的利用率
而在我国,天文数据中心建设相对落后,现有的国家天文台的天文数据服务主要处于镜像国外数据库,另外也开始建立自己的科学数据库。数据利用率低,观测资源浪费,是我国天文观测的现状之一。例如,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13.7M望远镜2003-2011年观测的200万条谱线数据只有课题的申请人使用,而其他科研人员无法进一步了解和对这些观测数据的再次开发利用,远远降低了观测数据的使用率。为了更好的维护和管理这些成果,减小科技资源的浪费,紫金山天文台建立了毫米波射电天文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高度共享,为各国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资源平台。除跨年度的长期项目和本年度申请观测的课题数据外,所有谱线数据全部对外开放,任何人都能通过该数据库下载使用数据,再次"深挖"有用的科学信息,进行天文及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
目前,毫米波射电天文数据库包含13.7米望远镜以前观测的所有分子谱线数据,即将进行的13.7米望远镜+超导成像频谱仪对整个银河系平面 5 范围内的大尺度巡天所产生的12CO (J=1-0)、13CO (J=1-0)以及C18O (J=1-0)等三条同位素分子谱线数据的不断加入,数据库的不断更新、发布,该库将成为国际上天文领域领先的数据库之一。